4.2 识别能力提升与微多普勒雷达技术解析

在反无人机系统(C-UAS)中,目标识别能力一直是核心技术瓶颈之一。虽然理论上系统应能够区分不同目标类型,但在实际应用中,识别性能往往受限于稳定跟踪条件。目前,大多数系统仅能对如鸟类和无人机等目标实现“Tier-2 分类(Classification)”级别的识别能力。为了突破这一限制,微多普勒雷达技术已成为当前反无人机雷达研究的重点方向。

微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与优势

微多普勒特征不仅能够反映目标的运动状态,还包含其结构细节信息。在雷达波段的选择上,光学区波段通常优于谐振区,因为谐振区可能因谐振效应增强主体散射,从而抑制微多普勒信号。较短的波长有助于产生更明显的多普勒频移,而更高的多普勒分辨率则有助于增强微多普勒特征,从而更准确地区分主体结构与微运动部件。

实际应用中,微多普勒雷达常采用X波段与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Modulation(FCWM)技术,具备低峰值功率(可低至1W)和高频率分辨率的特点,同时兼顾成本效益。结合短时傅里叶变换(STFT)等算法生成的时频图或倒谱图,并应用如卷积神经网络(CNN)或长短期记忆网络(LSTM)等深度学习分类器,系统不仅能够区分鸟类与无人机,还可进一步识别无人机的具体类型,例如直升机型、固定翼及多旋翼无人机。

此外,微多普勒方案还具备一定的系统自适应与升级潜力。然而,该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:首先,为获取高质量的微多普勒图像,通常需在较近距离(一般在几千米内)进行探测,并需要较高的信噪比(SNR)。这意味着雷达必须处于跟踪凝视状态,并具备足够长的驻留时间与非相参累积次数,否则图像质量与识别性能会显著下降。其次,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器效果显著,但其特征提取过程缺乏可解释性,且性能高度依赖训练样本质量,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。

微多普勒雷达工作原理示意图 微多普勒图像示例


4.3 态势感知与系统性能优化

在反无人机系统中,雷达的态势感知能力是决定其实际效用的关键。受成本限制,多数反无人机雷达采用单面阵天线,通常仅能监视特定区域。若需实现360°全覆盖,系统将面临检测、跟踪与识别三者之间的资源平衡难题。

关键矛盾与系统瓶颈

为提高检测概率,系统需较长的雷达驻留时间;而为实现高效跟踪,则需更高的重访速率。这两者之间存在制约关系:快速扫描会缩短驻留时间,从而降低检测概率,反之亦然。此外,识别性能也受到影响——若依赖微多普勒等特征进行目标判别,较短的驻留时间会削弱频率分辨率,进而影响识别准确性。因此,传统“航迹雷达”与“微多普勒雷达”在实际部署中难以实现性能的最优平衡。

解决方案:并行处理与多维感知

为解决上述矛盾,关键在于改进雷达信号处理流程,将传统的串行、单向处理模式转变为并行、双向处理架构。具体措施包括:

  1. 跟踪与识别单元分离:识别单元可独立处理当前波束内的回波,无需依赖跟踪信息;
  2. 检测识别一体化(IDR)与先识别后跟踪(TAR):识别结果可反馈至检测或跟踪单元,从而提升检测概率与跟踪效率;
  3. 边扫描边识别边跟踪:实现实时全景监视与多目标动态显示。

这种新型架构将传统三维感知雷达(距离、速度、位置)升级为四维系统(增加属性识别),显著增强了态势感知能力,真正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的监控效果。

实际应用与性能验证

反无人机雷达初期更关注漏警问题,但通过降低检测门限并结合ATR(自动目标识别)技术,可在控制虚警的同时显著提升探测距离。实验表明,集成ATR的雷达可有效探测RCS为0.01~0.卤±1 m²的小型无人机,探测距离扩展至12公里甚至更远,并能够准确识别船只、多种鸟类及无人机类型。

ATR技术与跟踪信息结合,大幅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态势感知能力。例如,在海面监测场景中,系统可清晰区分船只与捕食鱼类的海鸟,并实时更新目标轨迹与属性,响应延迟仅为毫秒级(约10ms),体现出优异的实时性能。

态势感知应用场景示意图


5. 结论

反无人机雷达相比传统防空雷达更加依赖自动目标识别(ATR)技术。传统操作员可依据航迹与RCS等信息判别大型高速目标,但低慢小(LSS)无人机目标在杂波中难以检测与分类,必须借助先进的ATR方法。

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多模态特征融合、多样化雷达站部署与多传感器集成,以构建更完善的C-UAS(反无人机系统)解决方案。本文主要结论如下:

  1. ATR技术对反无人机雷达至关重要,尤其适用于Group 1&2类别无人机;
  2. 当前主流设计(如航迹判别与微多普勒方案)均需雷达处于跟踪凝视状态,可能导致系统响应延迟,限制整体性能提升;
  3. 通过整合ATR功能,可显著扩展探测距离、增强识别与态势感知能力,实现从3D到4D感知的跨越,推动军事、民用与商业领域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。

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作学术分享,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。如有异议或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

相关阅读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