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机饱和战:东南亚雷达与海防体系的启示
近几个月来,俄罗斯在乌克兰大规模使用 Shahed 攻击型无人机,引起了全球关注。
这一策略——以低成本无人机波次进攻以压制防空系统——证明了在现代战争中,“数量”有时能对抗“质量”。
(来源:CSIS 分析报告)
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,这场冲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。当各国正扩建海上态势感知网络与反无人机能力时,所谓“Shahed 模式”揭示了低成本饱和战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威胁到雷达、通信与传感器基础设施。
一、Shahed 无人机饱和战的战术逻辑
Shahed 型无人机——每架成本约 2–5 万美元——单机性能并不突出,
但其“蜂群式”集群使用迫使乌克兰发射更昂贵的防空导弹与拦截器。
即便有 70–80% 被击落,剩余部分仍可能命中关键目标。
这种成本交换失衡正是饱和战的核心:
- 低价量产可以压倒昂贵的防御系统;
- 分布式发射使早期预警困难;
- 持续骚扰消耗防御方资源与注意力。
其结果不仅是战术压力,更是感知系统的“疲劳攻击”——雷达屏幕被干扰信号填满,通信带宽被占用,操作员精力被耗尽。
二、对东南亚的启示
在整个印太地区,尤其是东盟成员国中,各国面临的挑战高度相似:
- 海岸线漫长、航运密集,目标跟踪难度大;
- 无人机与商用 UAV 活动增多,带来新的安全隐患;
- 防务预算有限,难以大量部署高端防空系统与全天候雷达。
因此,“Shahed 经验”凸显出东南亚防务规划的几项优先方向:
(1)多传感器融合
整合 X 波段监视雷达、光电/红外传感器(EO/IR) 以及 被动射频或声学探测器,
可实现持续监测与多源交叉验证。
即使目标飞行高度低、体积小,通过多平台的融合追踪也能保持稳定的态势感知。
(2)分层防御与成本控制
与其单纯依赖昂贵导弹系统,不如构建包括:
- 短程紧凑雷达用于近距离预警;
- 激光或电子干扰系统执行软杀伤;
- 智能 C2 指挥软件动态分配拦截资源。
(3)本地制造与供应链安全
俄罗斯的经验凸显了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——其中许多来自亚洲。
对于东盟国家而言,发展本地化雷达与传感器制造能力,有助于提升战略自主性与响应速度。
三、对民用与海事领域的影响
“无人机饱和战”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军事防御,也正在影响民用雷达系统,例如:
- 渔业保护系统
- 海岸监测与预警
- 港口周界防御
- 关键基础设施监控
这些场景有共同需求:多目标追踪、低误报率与自动化警报。
诸如 Ray Shield Fisher Guardian 与 Ray Shield Coastal Network 等系统,
正是这种融合防御理念的体现——通过模块化雷达网络,实现无需依赖人工或纯光电设备的高效防护。
四、展望未来:从乌克兰到东盟海域
随着东南亚的海上与空域环境日益复杂,雷达与传感器系统的开发者必须为无人化饱和场景提前布局。
这不再是遥远的假设,而是正在逼近的现实。
未来防御体系将依赖:
- 灵活的网络化雷达架构;
- 基于人工智能的目标识别与分类;
- 跨部门的区域数据共享框架,
实现海警与防务机构之间的协同作战。
“Shahed 战役”不仅是一场欧洲的战争,更是一面镜子与警钟,提醒全球沿海国家:
未来的防御,不仅要靠钢铁,更要靠算法。
Yang @ 雷可达智能信息编辑部